close
從本周開始
就是期末報告"月"的起點

快一年了
除了覺得大學四年學的似乎都是廢物之外
仍有一種
沒啥長進的感覺

成長緩慢
有大半的原因必須歸咎自己不夠積極踏實的學習

可是還有一半
是 我還是不覺得自己是lis的人
沒有流著lis的血液

拿研方的期末報告來說吧

繞了這麼久
大家都會問
我到底想要問甚麼問題啊?
好歹有個問題意識吧

頭暈腦脹的小腦袋瓜裡
其實滿腦子一直在一個地方轉

我是很想知道照護者如何解決問題、尋求哪些資源

但比起資訊尋求與使用的了解
其實我更想知道的是
那些照護者的心路歷程(意義重新建構的過程)

我相信一定有些照護者可以在照護過程中獲得新的意義
不論是對於病患
還是對於自己
都應該有正面積極的那一面

我想要聽到他們口中所述說的那些過去的生活
或是當下正在進行的故事

我想知道
其他憂鬱症患者家人
都怎麼度過的

換句話說
其實是我想要認識這群人
想要建立起一個相互支持的系統
我想藉著這樣的研究
告訴很多陷入家中有人精神狀況不佳
需要耗費心力照顧的家庭成員
事情是可以好轉的
而且,我們都不是孤單的

可是研究不能夠這麼的單純或是發散

必須要找的一個點

我說不出來我的點在哪裡

我有看了生命史研究的幾篇文章
訪談法是主要的方式
困難的是要問哪些問題

"全貌"用甚麼方式又如何展現

這些問題飛來飛去的

看了護理和醫學方面的文獻
主要的發現是
1. 不同類別的精神疾患,其照護者的問題雷同
2. 關於照護者所遇到的困難、心情的轉折、自我評價機制、需要(NEED)的研究多有著墨了

如果套用意義建構論
文獻中可以整理出部分的GAP(困難,需要), OUTCOME(自我評價),心情轉折可以放在BRIDGE嗎?應該是不行....
目前想到套用意建構論的好處:
文獻中提到照護者必須不停的忍耐AMBIGUITY的情境
這或可與S-M理論的UNCERTAINTY相搭,解釋力很高
一開始我的想法也傾向
照護者必須面對很多未知的情況
而且應該都是遇到問題才會試著想辦法解決
所以S-M理論真的滿符合我的需求
因為S-M理論也是解決問題取向的研究方法

可是目前猶豫到底要不要使用S-M理論的原因

因為有GAP所以才有尋求的動作,那沒有GAP的情境該怎麼辦?
(謎之音:或許我也該定義我自己研究中GAP的意義?)
舉例來說,憂鬱症患者的嚴重程度不同 
會影響其生活作息與功能的不同
連帶影響照護者的情境有別、需求有別

以我媽來說
我媽後來病情好轉時
提到要去夜校念書
這時候我必須要找尋夜校念書的資訊
那這一部分要不要列入照護者的GAP裡面呢?
還是只有跟病情相關的才算呢?

或是想讓媽媽身體健康好一點
我主動打聽哪裡有好的按摩師
因為曾經出過車禍
脊椎受傷,所以我也主動去尋求醫療器材資訊
這些感覺都不太像是因為GAP所引發的尋求行為
應該說 這些似乎都跟憂鬱症本身沒有甚麼關係

至於我很想了解的"意義"的部分
當然我媽發病的前兩年
我真的很想死
因為實在是折磨
我實在是佩服我爸的耐性
幾乎每天都打電話來哭哭啼啼說要死
後來也真的有自殺
還好沒有成功
不過我也因此知道要怎麼吃安眠藥才能死的快又準(醫生不小心透露的)

後來隨著與媽媽的互動過程中
知道要怎麼跟她相處
突然覺得憂鬱症不是一個可怕的疾病
自己也不是可憐或命苦的小孩
反倒是因為這樣
自己對於別人過於激動的情緒
或是過於混亂的局面下
常常可以表現的異常冷靜
趕緊協助他人解決問題或是傾聽
(不過這只適用於他人混亂,自己混亂的時候,還是要花點時間冷靜下來)

對我來說
似乎覺得沒有甚麼比家人都健康重要了
即使在學校的表現不好
也不會那麼自責了
(這樣好像不太好喔 哈哈)
不過就是說 很多時候
不是只能從一個方向衡量自己好不好
也不是讓大家都滿意的生活才是好的

自己要能樂在其中比較重要

這大概是我從媽媽那邊學到的吧
從她那邊我知道了

追求完美真的會勒死自己
(這麼說來, 差不多先生應該會過得很開心吧 哈哈)
重視別人的眼光甚過自己對自己的看法
也會讓自我的感覺很差

我這個膚淺的人所能感知的意義大概是這樣

但我相信我爸一定有更深刻的感受
身為日日夜夜躺在一旁的枕邊人

不可思議的是
因為憂鬱症
我爸媽的感情
有日益變好的趨勢
僅管我媽還是一直提離婚的事情
但會聽到他們一起去夜市吃東西
一起看電視聊天
這似乎就是個好現象了

等我們小孩都出去工作了
一定要讓他們兩個人過得很優閒
這是我的心願

拉雜這麼多

所以我的研究問題到底是甚麼呢?

如果真的要用S-M理論
我討論的情境如果僅侷限於與病症相關的情境
就無法看到更多積極的生活面向與態度

我想知道的不只是照護的那一塊
我想知道的是照護者的生活經驗

所以該怎麼辦呢?

樂樂

PS. 
另外LIS的文章多從專業照護人員(醫生護士)的資訊行為出發,
或是LIS相關醫學雜誌會提供照護資源如書目,機構清單等
護理醫學領域,則多有發展出量表形式,測量家庭功能,照護負擔。
有一篇我滿喜歡的是談論EXPECTATION-EXPLANATION-STRATEGY
簡單來說是指照護者的預期和對實際現象的解釋會影響策略的選用
透過這樣的過程,照護者會重新建構對照護的意義
(所以這也是問題導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lyRena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