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另一位同學的文章,我也來寫一下自己對資格考的想法,

制度是如此,先是通過基本三十學分的課程後,方能提出資格考的申請,

待我們通過資格考,才能提出論文計畫書。論文計畫書與論文口試之間至少間隔五個月,方能提出學位考試申請。

 

資格考是從四科必修課程選兩門來考試,七十分及格,分別在寒假開學前或暑假開學前一個星期考試,

只有兩次機會,換句話說,若第一次考不好,就必須要再浪費一學期的時間。

 

聽了許多學長姐的心路歷程,大家都是十二月一月的時候,才衝忙的準備考試事宜。

但詭異的是,我們這屆的同學們,異常的認真看待,因此,各個都非常早就在準備資格考。

很不幸的是,敝人我,實在沒太多時間準備,為了家人,為了生計,加上時常出毛病的身體,扣除清醒可以閱讀作筆記念書的時間真是寥寥可數。

(聽起來很像是藉口喔!)

 

我到底怎麼看資格考呢?

我不反對資格考,但我對資格考的考試內容與形式,是否能夠回應考試的目的「測驗一個學生是否具備有足夠的研究能力」存疑。

如果大家都認為考試僵化制度,固化思維,那是否應該提供多元評量形式,來測驗一個學生到底是否具備研究能力呢?

 

我倒是覺得,除了開辦教學與研究成果交流工作坊之外,應該要鼓勵學生自發性的成立讀書會或主題性工作坊等活動,

不過在一個特別強調自由自主的環境裡,要搓合一群人為了某些學術理念而行,可能很難?(除了政治議題例外?)

實際要操作層面很廣,這讓我想到"教授變成學生"的研究結果指出:越多的活動,提供越多元的服務,不見得可以更加吸引學生的目光和參與的意願,

即便學生在填答相關的回饋單時,不免都會提到,活動不夠豐富,時間點不夠多可以考量之類的,但是,

同一時間擁有有過多的選擇,相互擠壓之後,學生或許會甚麼都不做了都不去了。

 

好像離題了,先打住。

 

總之,我不想輕看資格考。不過也不想要過份看重,讓生活裡僅剩下這個必須運轉的輪軸,

回過頭來,還是那句自我的老話,不管別人怎麼樣,我自己懂就好了。

 

關起門來,這個世界和其他人群依舊在外頭,無礙亦無妨。

一切又回到原點。

 

BTW,無愛繁殖很好看,推。

 

RENAT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lyRena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